本報記者 肖 云
“多幫襯困境中的人。”一句樸實無華的話,冀雪雅踐行了數(shù)十年。
2006年,冀雪雅還是商州區(qū)電影公司的一名放映員,在輾轉各村放映途中,她接觸到大量的空巢老人、困境婦女、殘障人士、留守兒童,“看到他們,就想為他們做點什么!”——這個樸素的心愿,成為她投身公益的起點。
在劉灣街道棗園村放映電影時,一位70多歲的老人,每次都拄著拐杖來看,有時還早早候在村口,一見她就高興地招呼:“女子你來了,我都等你半天了。”她問:“老人家,咋老見你一個人,你家里人呢?”老人說:“家里窮,兒子上門了,女兒遠嫁了,還有一個智障兒子靠我照顧。”
冀雪雅想到了自己的父母,不由得對老人多了一份關心。一次天寒,見老人衣衫單薄,她執(zhí)意送他回家添衣。推開門,她的心揪緊了:屋里破舊不堪,幾乎看不到一件現(xiàn)代電器,床上只有一條薄被,連晾著的背心、褲頭都滿是補丁。
再來時,冀雪雅給老人送來一床松軟的棉被、一個燒水壺,后面,又陸續(xù)送去了棉衣棉褲、米面糧油,還親手織了一頂羊毛帽子。“我有個朋友在棗園村養(yǎng)蜂,我就托她照看老人,經(jīng)常給老人送個飯,買個藥。”
冀雪雅記得,老人養(yǎng)了一只雞,有一次攢了半籠雞蛋,硬是讓她拿下,說:“女子,我也沒啥好給你的,你把這拿回去給娃娃炒著吃吧!”
這份牽掛,持續(xù)了整整10年,直至2016年老人去世。
2012年,冀雪雅組建商洛市愛心社區(qū)志愿者協(xié)會,2017年,她又擔任市巾幗志愿者協(xié)會會長。她的善行,從一位老人延伸向更多群體。
冀雪雅的老家在商州區(qū)大趙峪街道冀村,村里有個婦女叫屈培霞,其丈夫原是組長,有3個兒子,日子過得紅紅火火。誰料,僅四五年時間,至親竟都相繼離世,年過六旬的屈培霞痛不欲生,徹底崩潰了。
“她說實在沒勇氣一個人活下去。”怕她有輕生念頭,冀雪雅請來一名心理咨詢師,定期為她做心理疏導,還經(jīng)常打電話,陪她一步步走出喪親之痛。
一次探望時,發(fā)現(xiàn)她因高血壓眩暈從門口臺階上摔了下來,冀雪雅立刻聯(lián)系志愿者,為臺階加裝了扶手。
愛的力量悄然蔓延,屈培霞也成了一名志愿者,“當我們在村里走訪老人、孩子時,她主動幫忙溝通協(xié)調,今年夏天,還采了一些蒲公英送到協(xié)會,說天熱容易上火,讓大家泡水喝。”
9月5日下午6時許,學生們放學了,冀雪雅撥通了助養(yǎng)孤兒萌萌(14歲)和小雨(9歲)姐妹倆的電話。
“冀媽媽,我熬了稀飯,正在給妹妹輔導作業(yè)。”
“好孩子,知道照顧自己了,不過光喝稀飯可不行,還要吃菜和雞蛋補充營養(yǎng)。”冀雪雅柔聲囑咐:“需要什么,下周我?guī)н^來。”
這對姐妹住在商州區(qū)腰市鎮(zhèn)寇村,幾年前,父母、奶奶因病去世,兩個孩子成了孤兒,由唯一的叔叔照看。
兩年前,從記者劉桂芳口中得知這件事,冀雪雅第一時間去寇村看望了姐妹倆。“孩子住在政府蓋的房子里,每月還有1000元的補助,生活上沒多大問題。”她放心不下的,是孩子的安全,“當時了解到,姐姐一個人睡,妹妹七歲了還和叔叔一起睡,我就告訴她們,雖然是叔叔,但也不能睡在一起。”她像母親一樣,教孩子女童保護的常識,還去鎮(zhèn)上買了新被褥,讓妹妹以后和姐姐一起睡。
冀雪雅清楚,相比物質上的匱乏,這類孩子更渴望家庭的溫暖。她和劉桂芳商量,每月至少去探望一次,平時則多打電話關心孩子。
從此,孩子有了兩個媽媽,寒暑假時,輪流接她們到自己家住,帶她們洗澡、買衣服,參觀博物館、動物園,讓她們擁有和其他孩子一樣的童年。
冀雪雅的善行遠不止于此:她守護“朝陽”,積極落實兒童之家項目,在商州區(qū)東店子社區(qū)、張坡社區(qū)創(chuàng)建“小丹鶴兒童之家/樂園”,8年投入40多萬元,惠及2140名進城務工子女;聯(lián)絡各地基金會、愛心企業(yè),籌集價值超20萬元的溫暖包,送給8000多名兒童;組織“恒愛行動”,發(fā)動志愿者編織600多件毛衣送往西藏、新疆等偏遠地區(qū);她還籌集善款,幫助3名學生圓了大學夢……
她關愛“夕陽”,為20多位困難老人送去10萬多元的物資;定期探訪養(yǎng)老院,送去價值5萬多元的慰問物資;開展“關愛烈士母親”行動,足跡遍布商洛。
她關注困境婦女和殘障人士,為牧護關鎮(zhèn)困境婦女送去御寒棉襖及慰問金,為大荊鎮(zhèn)殘疾青年送去急需的電動輪椅、手機、書籍。
“大愛不是一個人做了很多,而是很多人做了一點點。”冀雪雅說,如果愛心是黑暗里的一道光,她希望更多人靠近光、成為光、散發(fā)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