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收,山上的麥子熟了,卻不見擔麥的人。
所謂擔麥,就是把麥子從麥地擔回家。過去,這是西北山村麥收的關鍵一步,也極為吃勁。一根扁擔、兩捆麥子,100多斤重全壓在人的肩上??删退慵绫粔杭t、磨破,擔麥的人也不會放下?lián)?。因為擔子一放,就會有麥粒抖落,舍不得;多歇一陣,就可能少擔一趟,麥熟不等人,停不得;歇一回,就想歇兩回、歇三回,心勁一散、干勁不足,再而衰、三而竭,歇不得?/p>
如今,鄉(xiāng)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,農村路硬化到地頭,農機具普及進山村,擔麥漸成歷史。但擔麥人身上的那股精神,卻沒有過時,依然值得我們借鑒。某種意義上而言,擔麥與擔事,形異理同。讀懂了擔麥人汗水里的舍不得、停不得、歇不得,事業(yè)發(fā)展更會一路向前。
有真情,就會舍不得。農民種糧,粒粒皆辛苦,舍不得少種一棵苗,舍不得掉落一粒麥,最后才能換來糧滿倉。同理,干部擔事,擔的是為民造福之責,就要舍不得讓鄉(xiāng)親受窮,舍不得讓群眾受苦?!皶r代楷?!鼻褴姡撠氁痪€,生命最后時刻牽掛的是村里的致富產業(yè);曾獲全國優(yōu)秀縣委書記稱號的李廷俊,帶頭聯(lián)系村組,走訪田間地頭,每年到村社調研120多天,他篤定“心中有黨有人民,就會知道為誰工作為誰忙,就會自愿自覺干”……為民造福實有千斤重,對群眾有真情,才能挑得起這份重擔。
有追求,就會停不下。麥收急,重在“搶”。10多年前的西北山區(qū),連村小學都要放“忙假”,因為麥子一旦熟過,人一碰就落一地,難以歸倉。所以,擔麥的人腳步怎能停?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,也需要“搶”?!皳尅奔仁且环N緊迫感,也是一種主動性。革命年代,搶背炸藥包;社會主義建設時期,搶去艱苦地方;如今,要搶當孺子牛、拓荒牛、老黃牛。激發(fā)等不起、慢不得、坐不住的干勁,積極作為、主動拼搏,事不避難、義不逃責,人人爭一流、事事爭上游,我們才能不愧對時代、不愧對人民,也不愧對自己。
有信念,自然歇不住。泰山半腰的“快活三里”,挑山工不敢久留,怕腿“發(fā)懶”。擔麥人路上不敢卸擔,也怕腿“發(fā)懶”。無論擔麥還是擔事,都要有一股勁。勇者心勁足、干勁滿。貴州遵義老村支書黃大發(fā),36年不停歇,終率眾打通繞大山、過絕壁、穿險崖的“生命渠”;甘肅古浪縣“六老漢”三代人接續(xù)治沙,建成綠色長廊護佑近10萬畝農田……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,不怕慢,就怕站。慢而不停,跬步千里;站而不動,雖近難至。擔事者總是擔心,擔心懈怠,擔心松勁,于是進而不止。
擔麥才能麥歸倉,擔事才有事竟成。涵養(yǎng)舍不得的情懷、停不得的自覺、歇不得的韌性,勇于負責、敢于擔當,何愁事不能成?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8月01日 04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