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級法院年底結案如何提速增效
◆ 優(yōu)化審判結構充分內部挖潛
◆ 模塊化設計減少不必要拖延
◆ 科技助力關鍵質效指標上升
◆ 加強示范訴訟源頭化解糾紛
□ 本報記者 董凡超
窗外,冬夜寒風凜冽。北京市朝陽區(qū)人民法院法庭內,燈火通明。
12月24日晚,一場8小時工作時間之外的庭審正在舉行。原來,原告因為工作忙,向法院申請在非工作時間開庭。在征求被告意見后,法官晚上加班,以線上開庭方式組織了庭審。案結事了,當事雙方都為法院的便民舉措豎起大拇指。
“法院干警付出多一些,社會對抗就會少一些??吹疆斒氯诵断掳?、輕松過年,我們發(fā)自內心地滿足?!贝税钢鲗彿ü倌舱\誠告訴《法治日報》記者,年關將近,作為收結案件量全國居首的基層法院,朝陽法院多措并舉加快案件審結,力求將公平正義盡快送達。
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至,各地審判工作受阻;疫情防控后期,勞務、合同、家事糾紛案件大量涌現。面對堆積的案卷,各地人民法院克服困難、開足馬力,以實際行動力爭多辦案、快辦案、辦好案,讓當事人早日拿到判決或執(zhí)行權益,全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。
速裁機制推動簡案快審
12月26日,星期六,記者來到朝陽區(qū)法院民一庭所在的辦公樓10層,從東到西走過的每間辦公室里都是忙碌的身影,紙張翻動聲與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。法官查閱案卷、撰寫法律文書,書記員整理案卷、掃描上傳、裝訂歸檔,節(jié)奏快速但井然有序。
朝陽區(qū)法院民一庭庭長楊兵帶頭辦理“骨頭案”,全庭干警保質保量完成任務。
“在現有人員結構下,我們充分內部挖潛,優(yōu)化審判結構,設立‘速+精’‘1+1+N’審判團隊,其中包括6個勞爭速裁團隊、兩個普民速裁團隊?!睋畋榻B,1月至11月,朝陽法院民一庭速裁團隊結案4386件,平均審結周期50.6天,占同期結案總數的57.22%。
牟誠誠所在的速裁團隊重點聚焦中小企業(yè)、民營企業(yè)、個體工商戶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主體,為保障疫情防控期間當事人的合法權益,對涉民生案件開通快速審理綠色通道。同時開展“六保六穩(wěn)”工作調研,撰寫《支持個體工商戶健康發(fā)展五項對策》等調研報告。
人民調解員進駐審判團隊,在法官的指導下開展訴前調解,完成案件的首輪送達、無爭議事實的固定等事項。對于調解不成的案件,根據繁簡程度進行分流……建立健全速裁機制正成為各地法院推動簡案快審跑出“加速度”的取勝之匙。
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(qū)人民法院以審限節(jié)點管理為抓手,健全立審執(zhí)一體化機制,成立專門辦理小額訴訟執(zhí)行案件的快執(zhí)團隊,確保小額訴訟執(zhí)行案件當日立案、當日發(fā)起網絡司法查控。健全“要素式”審判工作機制,對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等6類案件推行“要素式”審判。今年前11個月,簡易程序案件平均審理天數52.05天,單月案件平均審理天數同比之前的114.66天逐月下降至9月的70.62天,下降38.4%。
江西省新余市中級人民法院速裁法官蔣歡結案率長期保持在100%。全鏈條節(jié)點式管理和司法文書模板化設計,是她縮短審判周期、提升審判效率的訣竅。
蔣歡告訴記者,新余中院速裁團隊根據案件流程的各個重要節(jié)點,對審理工作進行模塊化設計,最大程度地減少訴訟程序中不必要的拖延,進一步推動簡案快審。對于常見類型案件,則抽取其普遍性法律要素構建模塊化裁判文書樣本,減少低端重復工作,提高司法資源利用效率。
截至目前,新余中院速裁團隊一審案件平均審理周期13.4天,二審案件及特別程序案件平均審理周期4.07天。
科技賦能優(yōu)化資源配置
“都怪自己一時的貪念,我錯了?!?1月2日,山東省即墨市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詐騙案件被告人區(qū)某懺悔道。
這場歷時80分鐘的“云庭審”,整個過程畫面清晰、語音流暢、程序規(guī)范,各環(huán)節(jié)順利完成并當庭宣判。
疫情防控期間,即墨法院在全國率先實現監(jiān)區(qū)審判線上線下同步走,保障刑事審判順利開展。后疫情時期,科技賦能推動審判工作提升質效的成功經驗得到延續(xù)發(fā)展。
為推進年關結案,即墨法院改革傳統一案一審模式,在原有刑事速裁案件基礎上,充分運用遠程系統審理刑事案件,采取集中開庭、分案審理實現輕刑快審。每次提審5人至10人,在監(jiān)區(qū)內“一站式”開庭、宣判,實現從簡從快從寬有機結合,刑拘直訴速裁案件平均審理期限不到3天。
“辦案中,法院綜合考量監(jiān)區(qū)審判的安全性、便捷性,將3人以下、無須交叉訊問、無須單獨質證、無串供危險性的案件全部納入速裁審理范圍?!奔茨ㄔ簩徟形瘑T會專職委員陳衛(wèi)介紹說,這一模式能夠在減少人員聚集、降低疫情感染風險的同時,節(jié)約往返羈押場所的時間成本,助力辦案質量和效率雙提升。
在特殊的一年里,各地法院借助科技賦能,實現結案率、法定正常審限內結案率等關鍵質效指標逆勢上升。
新冠肺炎疫情暴發(fā)初期,相城區(qū)法院全面推行在線庭審,曾一天線上開庭155場次,占當天全國法院同期線上開庭總數的2.5%。疫情防控常態(tài)化以來,相城區(qū)法院成功打造線上線下相互融合、內網外網實時交互的全新智慧庭審“颶風”方案,實現在線庭審全場景、全覆蓋、全互聯。1月至11月,開展在線庭審8781次,電子送達裁判文書4250次。
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(qū)人民法院結合受理金融類案件數量多的特點,開發(fā)“芙融智審平臺”,“要素式”審判金融類案件,實現案件信息批量錄入、訴訟文書自動生成。同時,對接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“閃信+”電子訴訟通知平臺和最高人民法院“收轉發(fā)”平臺,打通快速送達通道。全院民事案件簡易程序適用率從2018年底的40.58%提高到2020年10月底的92.05%,一年以上未結案件全部清零。
訴前調解促進源頭治理
“從調解到達成協議僅用3天,既省時省力,又免去了訴訟費用?!鼻安痪茫粓鲠t(yī)患糾紛在相城區(qū)法院特約調解員的幫助下訴前化解,當事人張女士向法院表達由衷感謝。
原來,張女士在某醫(yī)院接受針灸治療后感到不適,在隨后的體檢中查出氣胸。懷疑是針灸所致,張女士將醫(yī)院告上法庭。
為了幫助當事人高效解決糾紛,具有豐富醫(yī)療知識和醫(yī)患糾紛處理經驗的特邀調解員許玉良和徐國芬了解雙方意愿后,根據各自所長采用“背對背”方式進行溝通調解,舉出類似案例判決情況釋法說理,最終在短時間內幫助醫(yī)患扭轉對抗情緒,握手言和。
今年以來,相城區(qū)法院以“一站式”建設為抓手,構建大調解網絡,凝聚解紛合力。前11個月,訴前調解分流案件4443件,分流率63.96%。特邀調解員累計通過“江蘇微解紛平臺”辦理案件3018件,居全市第一。
記者采訪了解到,今年以來,各地法院越來越多地將示范訴訟作為促進糾紛源頭預防和前端化解、提升多元化解效率的有效路徑。
新余中院對于當事人利益訴求、爭議焦點高度一致的批量類案,每次召集一批當事人詢問調解意向,明確表示不接受調解的,當場依法裁判,為其他在場當事人樹立明確的訴訟預期,以推動其接受調解,實現訴訟糾紛當場批量化解。截至目前,新余中院速裁團隊二審案件調撤率41.29%。
楊兵帶領朝陽法院民一庭與區(qū)人社局、區(qū)總工會共同建立勞動糾紛訴源治理“融調解”機制,加強勞動糾紛巡回審判。三方積極開展10多次各種形式的法治宣傳,實現了良好的糾紛預防效果。同時,線上設立朝陽區(qū)勞動糾紛“融調解”平臺,調解員隊伍入駐平臺開展線上調解,妥善化解一批涉疫情群體性勞動爭議案件。
在牟誠誠的辦公桌上,除了堆成小山的案卷以外,還有一個燙印著“調解和解”4個字的金屬飲料瓶,這是院里的年輕人為調節(jié)辦公氣氛定做的。她笑著說:“采取成本較低、對抗性較弱、有利于修復關系的調解方式化解糾紛,是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方式,也是全體法律人最樸素的愿望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