盡管大家認為應該耐心和寬容。但他們也承認這種缺失說明“基礎研究的量上去了,但還沒有質的突破”。究竟該怎么做才能讓基礎研究實現“量變”到“質變”的飛躍?
孫鴻烈院士認為,基礎研究有些領域集中度不高,需要在有發(fā)展苗頭的前沿領域進行由上而下的組織。
陳宜瑜分析說,有些項目原本應該整合在一起研究,但由于受到年度考核等評價指標的影響,存在一些將大課題拆分,以便于分期“交差”的現象。他還舉例說,我國某些基礎研究領域出現了很好的研究態(tài)勢,但才露出一點苗頭,科研人員就搶發(fā)論文,結果反而被其他國家跟蹤反超。“可惜的是太急于求成,有時基礎研究積淀一下,反而能走得更遠,更完美。”
今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、兩院院士鄭哲敏認為,應該給予基礎研究更寬松的環(huán)境,能讓這個領域充分發(fā)揮“自由探索”的精神。